安全高效发展核能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按照“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反应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受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终极方案。
中核集团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也是我国推进核聚变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中坚骨干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核集团及所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大力推进核聚变科研攻关,相继建成了中国环流器一号(HL-1)、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等重大科研装置,目前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正在进行总体安装,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
中核集团还积极参与核聚变国际合作,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重点支持单位之一,承担了ITER的一系列设备材料研制供货任务,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法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9年9月,中核集团牵头组建的国际联合体正式与ITER组织签订了TAC-1安装合同,负责承担ITER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安装工程,这是我国核能单位首次以工程总承包方式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今年以来,联合体团队克服疫情影响,在ITER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充分发挥中核集团的综合实力,积极高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并于法国当地时间5月28日成功实现杜瓦底座吊装,拉开了ITER主设备安装的序幕。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从“两弹一艇”开始,我国核工业就是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进入新时代,我国核工业迎来了自“两弹一艇”以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正在加快从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转变跨越。
65年来,几代核工业人依靠自主创新精神,推动我国核工业实现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构筑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形成了更高水平的核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显著提升了我国核工业的资源整合利用水平和整体国际竞争实力。
自主创新是中国核工业之魂。中核集团已经形成了覆盖核工业完整产业链各环节的自主技术体系和自主品牌体系,特别是自主设计建造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正在阔步走向世界。目前,中核集团国内外6台在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工程建设均有序推进,安全质量全面受控,是全球唯一不拖期的三代核电。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从自主建设30万千瓦、6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跨越,自北向南建成田湾、秦山、三门、福清、昌江五大核电基地,都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中核集团是全球唯一连续30多年不间断从事核电站建设的企业集团,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企业都没有的。在核电运营方面,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整体运行指标国内领先,同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今年以来10台在运机组获得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满分,所有机组平均97.29分,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中核集团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新时代核工业的发展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中核集团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加快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国家队、顶梁柱、主力军作用,着力育新机、开新局,以自主创新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自主可控,加强核工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中核集团将在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与自主可控发展上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卡脖子问题,牢牢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确保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安全。中核集团将着力加强核工业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和前沿技术攻关,积极布局一批面向中长期的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新时代核工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推进先进核动力、核能、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等自主攻关,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核工业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完善创新体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核集团将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核工业重点科研院所的积极作用,设立核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推动提升核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开放合作,加强新形势下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核集团将积极参与核领域国际合作,积极拓展与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布局组建海外研发中心,引进用好国际领军人才和技术资源。发挥中核集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科研合作,为全球核技术创新贡献中国力量。加快推进“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自主核电“走出去”,更好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核工业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