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4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钟红恩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发布会上表示,核心舱在轨运行将近1年时间,空间应用系统全新研制的有效载荷在轨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与相关系统的接口协调、匹配,下行了大量科学实验数据和样品,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新一代应用任务天地一体化系统方案得到了验证,其中包括国际先进的应用在轨共用支持方案、大型科学研究设施构建方案、低延迟宽带应用天地支持方案等,为两个实验舱应用任务在轨建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钟红恩
第二,国内首次在轨实现了基于先进通信协议的高可靠、大带宽光纤通信网络,具备分布式大容量数据存储和高速在轨计算能力;突破了国际先进科学实验柜机电热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高水平的应用在轨共用支持条件。
第三,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已成为国内首台、国际上第二台在轨运行的同类研究设施,相比国外指标更高、能力更强,成功完成了多种类、多批次材料样品实验,加热温度达到2000摄氏度以上,发现了多种新现象,正在对下行样品开展深入科学研究。
第四,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首创磁悬浮和喷气悬浮双层隔振方案,实现了比空间站平台高2-3个数量级的微重力水平,首次获得了1E-7g量级的微重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支持开展相对论与引力物理等前沿研究的条件。
第五,首次获得了天地往返延迟优于2秒的遥科学实验能力,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孪生模型与实物镜像比对的全新的实验模式,高效支持了在轨科学实验。
“接下来,空间应用系统将在核心舱任务中,深入开展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和高微重力科学实验,两个实验舱的有效载荷将陆续完成正样出厂、发射场测发和在轨测试,按计划完成建造任务。”
钟红恩介绍,空间应用系统在空间站舱内安排了14台高水平的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在空间站舱外安排了3个大型载荷挂点,2个暴露实验平台,以及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等“旗舰型”研究设施;支持开展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和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多个研究领域,近百个研究计划和上千项科学研究;将在宇宙和天体的起源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基础性、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发现,在基础物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等重点研究方向取得科学突破,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