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环球时快讯】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详解①: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抗炎的神经解剖学机制被发现

2022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为了让行业同仁更深入了解十大学术进展的详细内容,我会组织开展系列解读(相关内容已通过论文形式发表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年第14期)。

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征集已正式启动,请行业同仁关注支持!


(资料图)

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抗炎的神经解剖学机制被发现

研究背景

现代解剖学研究尚未明确经络特异性结构基础的存在,但揭示了针刺刺激的远程效应可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首先激活来自位于背根神经节(DRG)或三叉神经节中的外周感觉神经纤维,之后将感觉信息传到脊髓和大脑,进而激活外周自主神经,最终实现对各种机能的调节。从 1970 年代开始,就陆续发现此类反射存在躯体区域特异性。

研究方法及结论

前动力蛋白受体 2-环化重组酶(PROKR2-Cre)标记的有髓鞘的神经元主要富集表达于支配四肢节段的 DRG 中,并且特异性支配四肢的深层筋膜组织。该研究团队运用交叉遗传等方法特异性地敲除此类 DRG 感觉神经元,探索PROKR2-Cre 标记的神经元在针刺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的作用,并运用交叉遗传的方法特异性诱导光敏蛋白 CatCh 表达于 PROKR2-Cre 标记的神经元,使用473 nm 蓝光特异性激活支配后肢穴位足三里 ST36 的此类感觉神经纤维。进一步研究发现,PROKR2-Cre 标记的感觉神经元也密集到支配前肢的深层筋膜组织。上述研究表明,对于针刺刺激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存在躯体部位的选择性、穴位特异性。这种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 PROKR2 神经纤维的部位特异性分布有关。此外,针刺强度、深度、检测结果指标都是影响穴位特异性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研究价值

该研究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为临床优化针刺刺激参数,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

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团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团队

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10月在Nature发表。

关键词: 针刺刺激 中医科学院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