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者:尹烨
一百多年来,人类科技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更新极快且需要抽象理解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交叉学科,竞争烈度极大且集成创新的广度和维度都日趋深入,这对于大众正确理解新时期下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从全球的趋势看,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对于科技认知的差距,非但没有因为其快速发展而得到均衡,反而因为其复杂程度提升而日渐拉开,能够消弭这一鸿沟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科普机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解决科普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入手,对深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和有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当下,全球创新高地的竞争已然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焦点,强化科普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科技解释权和反对伪科学包括阴谋论日趋重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强国也必然是科普强国。
科普强国,首先要厘清科研和科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研和科普都是重要的科学活动,但其目的不尽相同,科研的本质是追求未知、挑战极限,其受众往往是专业人士;而科普的目的是对称已知、启发兴趣,其受众是普罗大众。过去,科研和科普的两翼发展并不均衡,这既有科技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原因,也有对二者概念和目的理解偏差的问题。很多人会认为做科研比做科普更“高一等”,但平心而论,一流的科普并不比一流的科研容易,因为科普者首先要用科学思维去理解“阳春白雪”,再用通俗的形式将其转化为“下里巴人”。这种深入浅出的要求是很高的,即使在全球范围内,科普大家的绝对数量也要远远小于科研大家的绝对数量。
此外,相当比例的科研人员会觉得做科普是一种额外的负担,甚至是“不务正业”,故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大家看到的科普往往停留在“科学知识的搬运工”这个定位上,内容晦涩、乏趣可陈不说,也常常跟不上知识快速发展的节奏。针对这个问题,《意见》明确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表率。”此举大大提升了科研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于科普内容的要求和实现路径上给出了清晰的指引,相信好的科普作品会越来越多。
科普强国,不仅仅是科学家、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意见》中,特别强调了“企业科普社会责任”,这进一步肯定了企业在科普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企业研发经费已占全国比重76.9%,由此可见,企业在全社会科普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比重也应该越来越重要。
但谈到企业做科普,则容易被质疑权威性不够或者“王婆卖瓜”,使得企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不强。其实,企业承担了将科技转化为产业的重要职能,其产业转化的速度和其产品或服务的科普能力密不可分,越是高科技领域越是如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意见》第八条明确提出,“企业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科学素质,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使得企业这一最具活力的广大市场主体,能够自觉自愿将科普作为社会责任,在科普工作的参与和实施上有了切实的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从而更加高效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作者系华大集团CEO)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