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全球热议:逐浪沧海,听世界尽头的“冰与雪之歌”

今年10月下旬,“雪龙”号和“雪龙2”号将再一次出发,开始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

对这两艘科考破冰船,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副处长赵炎平代表已经很熟悉了。自2004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在和极地打交道。18年过去了,两艘船伴随和见证着一个“极地人”的成长。赵炎平也在15次南北极考察和逾40万海里的航程中,亲身体会了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变化。

提到极地,普通人想到的,是浪漫和神秘,但赵炎平坦言,他第一个想到的词是“风险”。每次航次开始前,赵炎平总会琢磨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问题,并提前做好预案。对极地了解得越多,赵炎平就越知道它有多危险,也越明白人类对它的认知还很有限。


(资料图)

赵炎平表示:“船在穿越西风带时,受气旋影响,有时风浪大得出乎人的想象。”一个个巨浪像小山头一样压过来,船长此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顶住风浪,不能让船体侧过来,否则容易侧翻。船体晃动,船身来回倾斜,也正是人晕船最厉害的时候。赵炎平坦言:“这种时候根本站不稳,得抓着什么东西来固定住自己。”

靠近极地,每天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船头与浮冰撞击的声音。在浮冰区航行,需要特别小心。这些浮冰里可能掺杂着冰山,距离近时,光靠雷达很难区分两者。驾驶员观察要敏锐,决策也一定要及时。“‘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装上了冰雷达,对探测冰山有很大帮助。”赵炎平说。

十年来,极地科考的范围在扩大,科考项目也越发多样化。最显著的变化,则当属“雪龙2”号的诞生。曾经,我国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只有一艘“雪龙”号。它“半路出家”,由运输补给船改造而成,随着年岁渐长,无法完全满足极地科考的新需求。

32岁时,赵炎平成为“雪龙”号最年轻的船长;2016年,他转入新建破冰船工程部工作,参与建造“雪龙2”号;35岁时,赵炎平被任命为“雪龙2”号首任船长。

从2009年6月获批立项,到2019年7月交付使用,“雪龙2”号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赵炎平向科技日报记者说起“雪龙2”号:它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它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有能力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它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

“雪龙2”号采用了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设计,提升了驾驶和轮机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以前破冰速度如何控制,全凭驾驶员的经验;有了智能船体后,如撞冰速度过快,力度超过设定阈值,系统就会报警。“这样能有效避免破冰船超负荷运行。”赵炎平说。

除了破冰船,极地科考的其他装备也变多了。2015年,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投入使用,极地考察开启了航空时代。

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赵炎平表示:“极地考察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升科技创新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我们要继续攻克极地重大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比如重型破冰船的研制。”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重型破冰船,我国也已启动重型破冰船的前期研究。在极地考察装备上,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一些核心装备仍要继续提升国产化水平。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赵炎平能感到肩上的重担。他希望,极地研究中心的青年人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提高极地科考和后勤保障能力。同时,青年人还应该提升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将在极地工作中的丰富实践经验,融入到新的极地重大装备研发中去。

“不到40年的时间,我们的极地科考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赵炎平感叹,“推动我国极地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极地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张盖伦)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