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是主阵地,养殖场是主战场。发表高层次论文、获得奖项很重要,但将成果应用到养殖中、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行业科技应用水平更重要。
——刘玉兰 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者 吴纯新 通 讯 员 程家才 王丽英 聂铭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提到刘玉兰,学生们都称她“动科女神”“科研大咖”。
但刘玉兰更愿称自己为“饲养员”。“我的科研‘圈子’很小,近二十年来,就是整天围着猪鸡打转,就想着怎么能让它们吃得更健康。”刘玉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在“00后”们眼中,这位47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与众不同。刘玉兰的课堂总是笑声不断,她会把时下网络流行元素加入到专业课中。在她的包装下,畜牧学知识不再是“土里土气”的,而是充满新鲜感。
凭借突出的教学、科研成绩,今年刘玉兰获得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带领学生精读英文文献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刘玉兰认为,这是当老师的荣幸,也是当老师的快乐所在。
刘玉兰十分注重课前准备,授课前要查阅大量文献,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刘玉兰激情四射,调动课堂气氛;课间,她常和学生交流科研计划和进展,提高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课后,她常询问学生的听课感受,以便调整授课进度和难度,还把学科前沿资料发给学生,与学生讨论国际上尚未定论的学术观点。
为锻炼所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刘玉兰与团队老师们约定“十日精读一篇英文文献”。“十天精读一篇英文文献,一年精读30余篇文献,三年就读了近百篇文献。”刘玉兰说,这些文献涉及行业热点、学科前沿,若坚持去读,科学视野一定会得到拓展。
刘玉兰团队还有每两周一次的科学前沿PPT汇报传统,她让学生精读一篇前沿学术论文,并上台做学术报告,而后由团队老师现场进行点评。
从教以来,刘玉兰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课余时间,她常以自己的经历和身边故事,与学生们探讨如何做人、做事,并鼓励他们树立高远志向。
自掏腰包购置试验材料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这是刘玉兰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如何让猪吃得更有营养、长得更健康,这是刘玉兰从博士阶段开始研究了近20年的问题。她在实验室以仔猪为模型将营养学研究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该学科国际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上,并得到国际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然而,起初这条路刘玉兰走得并不顺利。
2003年,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刘玉兰入职武汉轻工大学。当时,为了尽快启动科研工作,她在经费没有到位,甚至项目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自掏腰包、花2万多元购置试验材料,带着学生采买、安装鸡笼,设计、安装取暖设施。
即便到了寒暑假,刘玉兰也从不敢松懈一日,每天都会到实验室“打卡”,直到今天依旧如此。
超额付出带来了超额回报。刘玉兰曾先后6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她主导的《仔猪免疫应激营养调控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项目获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协作
刘玉兰来自农村,她称自己是“接地气”的科研人。“实验室是主阵地,养殖场是主战场。发表高层次论文、获得奖项很重要,但将成果应用到养殖中、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行业科技应用水平更重要。”她说。
近几年,刘玉兰先后与湖北、上海、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协作,研发了多个新产品,使企业技术管理与产品科技含量得到大幅提升,帮助企业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此外,她还常常走入农村养殖场,伴着猪鸡、闻着粪臭,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难题。
“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被转化为产品,我倍感欣慰。”她说。
“未来,我希望在课堂上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努力把专业课做成让学生们都喜欢的课程。”刘玉兰在追寻自己的下一个目标。(科技日报)
关键词: 调动学生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