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文化评析】
作者:陈城
近日,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专家称,长江口二号古船“背负”着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史料,将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
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国际交往等历史的研究挖掘,需要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水下文物实物的例证,这些都离不开对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除了新近打捞出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展了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南澳一号等系列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
受制于水域的变化莫测,水下考古是一项兼具危险性和很强科技性的工作。“水面风平浪静,水下波涛汹涌”,以这句话来形容水下文物所处水域的凶险程度毫不为过。由于水下文物所在水域和所处的水深各不相同,每一次水下考古工作都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全新问题。因而,水下考古是一项科技含量极高的工作。
由于我国海岸线水体能见度欠佳,对水下文物的探测离不开多波束探测声呐系统、旁侧声呐、海洋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等先进科学设备的帮助,也正是这些先进仪器,使我国水下文物考古摆脱了“大海捞针”式工作。上世纪对泉州后渚沉船的考古,源于渔民捡到潮湿的木头,是一种被动的开展;如今的水下沉船考古,可以依托精准的海洋探测技术和先进的载人潜水设备等主动进行,并实现水下考古由浅海向深海的迈进。
为人们所熟知的南海一号沉船于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后,被誉为“世界水下考古之父”的乔治·巴斯曾惊叹“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表明了水底文物的保护性出水,特别是沉船整体打捞的难上加难。而长江口二号古船作为再度整体打捞的水下文物,意味着我国已经有足够能力应对出水文物保护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显然,水下考古,需要依靠国家科技硬实力的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论断,并付诸实践,彰显了国家层面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得益于科技实力飞速进步,如今我们不仅可以开展水下考古,还拥有了能够突破万米深蓝极限的深海探测器,得以探寻地球水域更多未知的奥秘。对未知的探索,能够丰富人类对未来的认识;对历史的探究,则是对探寻社会发展规律最好的启迪。
无论是曾经的南海一号沉船打捞,还是如今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出水,都是对我国水下考古科研学科建设的推动,也为多学科、多领域课题技术攻关带来丰富的宝贵经验,而打捞出水的文物研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考古是探究人类文明的重要方式。如今,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推动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又反哺于人类文明的探索。我们应该乐见在科技的帮助下,更多文物呈现在公众面前。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8日 02版)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