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张,今年78岁,大家可以叫我老张。我是一名退休教授,或者按照老习惯,叫我张老师吧。我的大半辈子,都在和慢性病“共存”。
1
我患高血压可有年头了。当年在学校教书的时候,也就40岁出头,年富力强,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把身体当回事。
有一次我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写着写着,突然一阵天旋地转,伴有脖子发紧。我强忍着把课讲完,然后到我所在学校的医务室测了血压,有180/110毫米汞柱。到医院就诊后,医生说是原发性高血压,而且是重度,叮嘱我注意低盐饮食,每天按时服用降压药,定期测血压。经过好一段时间,我的血压才平稳下来。
这样的降压治疗,我坚持了30多年。也有不少人给我介绍降血压的偏方,什么针刺、放血和药枕等,我都一笑了之。治病嘛,相信医生、相信科学就好。
我是教会计专业的,就把会计学的一些原则,比如客观性、可比性、明确性、及时性等,用在平时的血压管理和服药记录上。每次到医院看病,我都会把整理好的资料交给大夫,各种数据一目了然,既方便大夫把握病情,也节约了就诊时间。大夫都说我是“模范病人”。
2
时光荏苒,我退休了。我生在长沙,在陕西工作了一辈子,叶落归根,终于回到了故乡。我第一时间安顿好两件事。第一,找到合适的医院,也就是湖南省人民医院,定时看高血压专科;第二,虽然单位组织的体检已经去不了了,但我仍坚持每年自己安排体检,了解身体的状况。
又过了十年安心日子,2015年,我满70岁了,发现各项检验指标出现了新的变化:尿蛋白质从1+上升到2+,血肌酐到了100多。体检医生告诉我,我的肾脏出了毛病。
我开始前往肾内科就诊。肾内科大夫详细了解病情后,判断我的情况是高血压肾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还是强调要低盐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请营养师帮我制定了食谱,调整了降压方案。我的血压控制比之前更严格了,换成了既能降压又能保护肾脏的降压药物。
3
慢性肾脏病,反映在身体上确实没什么感觉。确诊后的几年,我都平平稳稳的。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后来就慢慢起了变化。
尤其是在2021年年初,我开始出现下肢水肿。脚脖子那儿,一按下去就是深深的坑。而且,日常活动后我都喘不上气,夜间憋醒了要坐起来。到医院就诊,大夫判断为心功能衰竭,要住院治疗。
前两次住院,输液能够缓解。后几次,病情发作时大汗淋漓,极度憋闷,感觉一口气就要掉下去。以前听人说过“濒死感”,我想应该就是这种体验。每次都是把我送入急诊科抢救,最严重的一次,还要在脖子上放置导管,用机器把身体里多余的水脱出来。就算是这样,我好不容易缓过来,但不到十天半个月,之前的症状又来了,又得住院。2021年的大半年,我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4
医院组织了大会诊,判断我的病情为心肾综合征,也就是肾衰诱发心衰,心衰又导致肾衰恶化。一句话,我的身体处在恶性循环之中。
肾内科医生建议建立动静脉内瘘,做好血液透析的准备。这可是我这辈子的重大决策。说实话,最开始有些接受不了,但我相信医生的判断,也不想再经历那种命悬一线的过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做手术。
手术很顺利,一个小时左右完成,手术效果也不错。2021年年底,我开始通过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大约两周后,我的水肿消退了,喘气也平顺了,精神好了很多,能吃东西了,体力也明显改善,感觉又回到了从前。遇到出太阳的好天气,我都可以下楼遛遛弯了。
5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我的血管条件不好,平时通过静脉抽血都不容易。几个月后,我的透析生命线,也就是动静脉内瘘出状况了。按医生的要求,我每天都会摸摸血管,平时摸上去会有一种“水冲感”,但那天下午,我突然发现这种感觉消失了。
我赶紧去医院,医生判断是出现了急性血栓形成。这可怎么办?生命线断了,是不是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如今回想起来,我当时真的想多了。大夫及时给我做了球囊扩张术,不到一个小时,内瘘重新开通。我恢复了透析,生活质量还上了个台阶。
我现在坚持每周两次透析,毕竟年纪大了,需要由儿子接送。我还是按以前的老习惯,做好记录,注意饮食,做到尽量少住院或不住院,不给家里人再添麻烦。要说我与慢性病相处的经验,那就是学会跟医生相处,和医生做朋友。这是疾病带给我的额外收获。
医生点评
邀请张老师分享她这几十年与慢性病“共存”的经历,是因为她的讲述,囊括了慢性肾脏病从第1期到第5期的整个病程。据估计,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结合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任重而道远。临床中我遇到很多患者,来医院就诊时肾功能已经很差,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对这样的患者,我总是提醒他们记着这么几句话:第一句,慢性肾脏病早期没有症状,但通过简单的尿常规和抽血查肾功能,就能够尽早发现;第二句,慢性肾脏病患者是带病生存,既得之,则安之,不要悲观;第三句,透析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透析,能够照顾自己,说明生命依然有尊严。
口述:张老师
整理:曹薇 吴婧
点评:湖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 罗逊
策划:谭嘉 余运西
主播:梁婧
编辑:余运西
投稿邮箱:yedujkzg@126.com
来源: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