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一头苏门答腊犀宝宝在印度尼西亚诞生了!这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犀牛。
这头小犀牛通体毛绒绒,眼睛圆滚滚,体态胖嘟嘟,耳朵和脑壳上还有一大缕小毛刷一样的小鬃毛。小犀牛刚刚出生不久,大家还来不及给它取名字,就先叫它“苏宝宝”(Baby Sumatran rhinocero)。
刚刚出生的苏宝宝|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苏宝宝来啦
苏宝宝是一头母犀牛,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楠榜省(Lampung Province)的苏门答腊犀保育中心(Sumatran Rhino Sanctuary)。最近几天,印度尼西亚政府以国家级的宣传力度公告了它的降临,这是该保育中心的第 8 头犀牛。
保育中心位于外港巴斯国家公园(Way Kambas National Park),苏宝宝成为了这里的第8头苏门答腊犀|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为什么这头小苏门犀的降世如此重要,这要从这个物种岌岌可危的数量说起。
苏门答腊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也被称为亚洲双角犀、毛犀牛,或被简称为苏门犀。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在2019年3月的更新数据,全世界存活的成体苏门答腊犀大约只有30头。它们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之一,被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一个气候或生态上的风吹草动,就有可能把它们在地球上轻易抹去。
苏宝宝的降临,给这个极危物种带来了希望。而且,它的诞生本身也是一桩传奇。
历经8次流产的妈妈
苏宝的妈妈是罗莎(Rosa),它在顺利生下苏宝宝之前,在保育中心已经有过8次怀孕经历。但遗憾的是,这8次可能的添丁喜事,却全部以流产告终。这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十分沮丧,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饲养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罗莎和她的宝宝|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好在,苏宝宝的顺利降生,就像一针强力的兴奋剂,给每个人都输入大大的振奋之力!苏宝不仅是罗莎诞下的头一胎,也是该保育中心“苏门答腊犀繁殖计划”下诞生的第一头新生小犀牛!
罗莎并不是在保育中心土生土长的苏门犀。2003年,在西苏门答腊的布吉特巴历山国家公园(Bukit Barisan Selatan National Park),人们发现了一头神秘的苏门答腊犀。它和一般的苏门答腊犀很不一样,这家伙一改同类害羞、胆小、夜行、躲着人类及家畜的性格,居然经常跟着人类讨东西吃!这种行为看起来可爱,但对犀牛却极其危险,毕竟它并不知道,哪一个站在它对面、给它投喂水果的人类,会为了它值钱的犀牛角而突然掏出一把猎枪。
犀牛保护专家只好联合政府力量,一起保护照顾它,并时不时上传罗莎的所在位置。2004年,罗莎对人类愈发亲近,甚至赖在人类的村落不出来,大家只好让它住进保护中心里,并为它打造了一间几乎可以媲美原生态环境的“豪华套间”。据保育人员描述,罗莎不仅亲人,还会在水果大餐将要到来之前,用独特的歌声唱歌,接着在它最喜欢的泥浆坑里打滚助兴。
住进保护中心的罗莎,经历了8次流产,终于诞下了第一头小犀牛|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通过人工繁育诞生
苏宝宝的爸爸来头也不小。爸爸名叫安大图(Andatu),它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头通过人工繁育诞生的苏门答腊犀。安大图出生在2012年,当时正值各国协助保育的巅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次苏宝宝的诞生,是在安大图刚刚性成熟不久,天时地利人和,好运到了极点。
安大图|Bill Konstant / International Rhino Foundation
安大图的爸爸、苏宝宝的爷爷安达拉斯(Andalas)则出生于美国。它同样来历不凡,安达拉斯出生于2001年,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苏门答腊犀不可能通过人工繁育产下后代,而安达拉斯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现在看来,苏宝宝爷爷当年的出生,似乎是这一连串喜事的原点。从父系角度来看,苏宝宝是人工繁育的第三代,意味着这个物种有可能在人工环境中延续基因,这为这一物种的存续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独一无二的神兽
世界上目前存世仅5种犀牛,分别是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前两种犀牛生活在非洲草原,是双角犀;后三种生活在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其中印度犀和爪哇犀是单角犀,而苏门答腊犀是亚洲分布的独一无二的双角犀。
苏门答腊犀也可能是这几种犀牛中最独树一帜的。它的体格最小,一头苏门答腊犀肩高约1.12~1.45米——不用怀疑,你完全可以俯视它;身长2.36~3.18米,有一条半米左右的尾巴,体重为500~1000公斤。这和肩高1米8、动辄2吨半的白犀牛相比,几乎称得上小巧玲珑。
苏门答腊犀体型最小|26Isabella / Wikimedia Commons
苏门答腊犀的演化也是扑朔迷离。过去有不少学者认为,它们是印度犀和爪哇犀的近亲,因为三者分布的地理位置有诸多重叠;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们可能更接近白犀牛和黑犀牛,因为这三者都是“双角模式”犀牛。然而,最近一些基因分析结果又带来了第三种可能:印度犀、爪哇犀为一支血脉,黑犀牛、白犀牛为另一支血脉,而苏门答腊犀牛为独立演化的第三支血脉;这三派大约在2500万年前就分道扬镳,和前两分支犀牛的地域重叠或犀角相似大抵只是一场巧合。
更令人唏嘘的是,曾有研究分析过苏门答腊犀的浓密体毛,认为它们有可能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披毛犀的旁支。
生活于更新世的披毛犀,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和脂肪;被早期人类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原因|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曾经,中国也有苏门答腊犀
苏门答腊犀不仅在演化史上非比寻常,在东南亚的生态地位也是不可替代。苏门答腊犀喜欢食用植被的嫩叶、嫩芽、花朵、果实,是天然播种小能手。不少植物的种子经过它们消化道的处理、排出它们体外后有非常好的出芽率,比如野生芒果、山竹、榴莲等,只有像苏门答腊犀这样大块头的动物,它们的消化道和排泄口才能毫无障碍地通过这些植物种子。
1793年,西方科学界为苏门答腊犀绘制的第一幅画像|William Bell
苏门答腊犀还是“最会唱歌”的犀牛,叫声十分特殊,能传播到9-10公里远的地方。苏门答腊犀和亚洲象的栖息地存在不少重合,作为东南亚最大的几种哺乳动物,它们之间一直相安无事,有人推测是苏门答腊犀用“歌声”提早和对方打好了招呼,君子之交温如玉。
苏门答腊犀曾经在中国也有分布,可能一度到达四川。如果去中国国家博物馆,你会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尊十分精美的国宝青铜器——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它就是一头苏门答腊犀!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中国国家博物馆
然而,随着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和污染、对犀牛角的贪婪和随之而来的捕杀,曾经在亚洲大陆辉煌一时的神兽,最终也逃不过濒临灭绝的处境。现在,苏门答腊犀只被限制在东南亚的几处狭小空间里,数量只剩区区几十头。
希望这些俊美的神兽能够依旧在森林里驰骋纵横,也再次感谢苏宝宝,你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希望!祝你茁壮成长!
祝苏宝宝茁壮成长!|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作者:罗晓峰
编辑:麦麦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