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这支团队在神舟十二号飞船圆满返回后再启征程

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办公大楼,通知显示屏上的内容满满当当: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天舟二号绕飞任务,还有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任务的相关会议、联试、合练安排及场所使用等等,就连右上角的角落里,显示的都是在月球背面持续工作的玉兔二号行驶里程、工作时间,紧跟其后的就是在正在经历日凌“休息”的“祝融号”火星车的相关信息……

小小的一块屏幕内容却极尽丰满,体现的正是飞控中心今年以来的工作现状。“近几年来,中心承担的航天任务高度密集,每个任务都获得了各界的关注,从天和核心舱发射、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入住核心舱以及平安返回……一次次任务圆满成功,我们每一名参研参试人员都倍感光荣,备受鼓舞。”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刘惠斌说。

24小时保障空间站未来10至15年运行控制

空间站建造将持续两年时间,期间核心舱、飞船、货船、实验舱的型号多,任务密度空前之高,对飞控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状态管控、联调联试验证、试验场所保障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剑说:“空间站建成后,中心将承担未来10至15年的运控任务,期间地面需要24小时不间断提供运控支持,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自动化监控、故障诊断和地面操控人员的综合素质、应急响应处置能力都要随之达到新的高度。”

为此,中心在任务准备前期就开展了组织模式研究和方案体系设计,他们从任务组织结构、指挥体系、飞控准备流程、运控工作模式等各个方面细化设计,创新出了一套标准化的方案。

智能化任务规划在中心实验室的精心设计中应运而生,在大量试验任务中磨炼成了试验任务的“金刚钻”。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高玉辉向各大高校和专业领域专家学习请教,钻研最前沿的技术,站在月球车、火星车遥操作任务规划系统的基础上反复尝试创新,结合空间站任务需求,拿出了满足空间站运控需求的任务规划,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增加了灵活性。

软件支持团队的工程师张献说,软件作为一个提供支持服务的存在,更新换代更加完善以后,也可以在各个任务中发挥它强大作用。中心刚刚完成的三代软件,不仅在空间站任务中得以发挥“奇效”,在前不久圆满完成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里,它也发挥了作用,为探测器长期奔火过程中的分布式飞控模式提供了支持。

与之相似的还有轨道专业的有关技术。中心轨道专家组有两位“大师”,一位是擅长深空任务的刘勇,一位是以载人任务见长的李革非。原本两大工程的轨道不同,轨道方面的交叉很少,但在去年年底刚刚圆满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中,他们的专业就实现了交互。嫦娥五号实现的中国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所采用的对接方案,就是以李革非在载人任务中设计的方案为基础,看到自己的方案在新的领域再次发挥强大作用,李革非满脸欣慰。

塑造一流的飞控团队

这边神舟十二号北京总调度刚刚宣布任务成功,大家简单地合影留念后,那边原本的欢庆画面立刻切回了天舟三号任务合练画面,货运飞船团队的人员随即切换上岗。一个圆满成功了,下一个任务接踵而来,这就是当前和未来几年的飞控工作常态。

虽然任务很多,但是各个机房大厅却并没有座无虚席,这也是常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深空探测控制室主任于天一说:“人少事多已是常态,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既可以一专多能,又可以快速成长,岗位门槛不仅不能降低,反而更要提高。”

为了提高人员素质,训练和考核必不可少。在任务准备阶段,中心尽快补齐一线操控人员,加快机械臂遥操作等教育训练费项目研制,不断加强模拟训练环境建设,日常训练从严从难,在联调联试中提升岗位人员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在上岗前设置多项考核,只有经过层层筛选才能真正从事一线操作。

他们还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把关人——质量师队伍。他们落实质量精益化管理理念,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严格技术状态管控和更动测试,周密组织各关键节点质量放行。在任务中全面识别任务风险隐患,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质量管理效能也因此得到大大提升。“你这一页的方案用词不够准确,页眉页脚都不够统一……”在机房里经常能够看到担任质量师的总体室工程师陈翔,逐页指出新人在方案设计中的任何不规范的地方,一丝不苟正是质量师的岗位操守。

人员的能力不仅表现在能够成功上岗完成操作,更体现在紧急关头能够顶得上去。中心天舟二号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阳在天舟二号第一次发射推迟后,彻夜奋战24小时,调整工作项目,完成了满足第二天发射的准备工作。当第二次推迟后,他和团队又必须在9天之内将此前3个月的工作全部重新规划梳理,使货船具备“全相位对接”能力。从5月20日到29日,10天内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用24小时不出楼的劲儿第三次完成了发射准备。

常有人说,优秀的人却更努力,飞控团队就在用行动诠释着它。“来到中心的年轻人普遍都是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如何能把好苗子培养成栋梁,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事业和岗位,这是我们一直在下功夫研究和实践的方向,经过近几年的任务验证,也可以看到一批批领军专家和岗位能手的成长。”中心主任李剑说。

科学规划,不断提高科研和飞控技术攻关

如今,“1+1+5+N”的科研研发体系已经逐步在飞控中心形成。该模式就是指1个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5个研发环境、N支创新团队。他们聚焦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重大任务需求,以航天飞行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位依托,围绕航天器精密定轨、深空轨道设计、深空干涉测量、空间站遥操作等特色优势学科,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打造出高性能的科研平台。

在科研研发体系的带动下,任务智能规划、空间遥操作、轨道公共服务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无论是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祝融号”着陆并巡视探测火面,还是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安全运行、天地配合完成航天员出舱各项任务,都体现出创新科研技术带来的显著成效。

多任务并行考验的不只是人员、平台和软件,硬件设施也是一个核心关键。从去年开始,中心就基本完成了新的任务硬件体系转型,实现了任务系统的国产化换代,既能够承担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星际探测的运控工作,还能够胜任航天器的长期在轨管理。

中心总师谢剑锋说:“经历过这两年的任务考验,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飞控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了,各个团队在能力提升上也实现了快速高效,任务准备周期大大缩短。”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航天员平安归来,飞控大厅里的庆祝没有持续进行,大楼内通知显示屏上依旧安排紧凑,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任务团队接力上岗,每一名参试人员都知道,每一个任务的成功都是建成空间站的组成部分,只有汇聚一个个成功,才能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全面胜利,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宋星光 撒亚佳

关键词: 这支 团队 神舟 十二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