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庄松林院士团队:不断追寻科学之“光” 照暖学生追梦路上的心

庄松林院士指导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上海理工大学 供图

中新网上海10月11日电 (许婧 董真)“我自己很喜欢和年轻人相处,因为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打交道,可以保持对科研的热忱和学术敏感,因此我一直叮嘱团队的每个老师都不要有私心,多看年轻人的长处,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我们领域的‘后起之秀’。”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教师团队“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院长庄松林谈道。

带着这样的育人理念,2020年9月新学期,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创新开设了“院士创新班”,面向大二(2019级)所有专业的本科生进行招生,只要觉得“学有余力”,希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同学,都可以申请报名。学院还为“院士创新班”提供创新训练中心,配备科研创新和工程应用方面的优秀教师,每个课程模块的成绩以非标准答案进行考核。

光学工程团队进行交流研讨。上海理工大学 供图

“我一直很期待能走进实验室,看看科研‘大牛’们是怎么做实验的。去年一看到报名信息我就像被点燃了,这一年,老师带着我们聆听过院士讲坛、参与了科技论文写作,在实验过程中也提升了我的电子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这些‘课外’的内容非常的‘解渴’。”“院士创新班”学子王嘉栋感言道,就在2021年9月刚结束的全国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上,他和“院士创新班”的其他两位同学李文强、曹劲仪组队,在杨晖、隋国荣、胡锦浩等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从参赛的6.6万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夺取了“智能+”赛道中智能配送无人机赛项的全国第二名暨国赛金奖。

光学工程教师团队自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目前成员有120名(青年教师73名)。团队承接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发表高水平前沿论文500余篇(其中光学顶级期刊2篇研究论文);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示范单位,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项;通过德国ASIIN认证、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和中外学生全英混班教学建设等举措推动专业建设......4年来,团队共培养了1200余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创新拔尖人才。

这些团队近年来“硬核”实力的背后,是庄松林院士始终坚守的科技报国初心。如今,81岁的庄松林院士仍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始终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工程专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国际化素养的人才,为担负制造强国使命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庄松林院士给本科生上课。上海理工大学 供图

团队成员不断追寻科学之“光”,国家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也不乏他们的身影。在云南文山,三七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寄托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为此,庄松林院士团队研发了太赫兹人参皂苷检测仪,能快速、精准地检测三七中的有效成分。太赫兹这束“光”在三七产业发展之路上发挥了硬核作用,助力文山产业扶贫。

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工作更有“价值”。“科研人员不能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我们要做的是‘有用’的科研,将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让科研成果既要具备引领性、创造性,又要具备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团队成员朱亦鸣教授谈道。

其实,光学工程教师团队早已将为学、为师、为人融入在工作科研的方方面面,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和引路人。每年开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院士论坛》都会准时开讲,作为这里的“熟面孔”,庄松林院士每次都会为同学们带去不同的“开学第一课”。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神秘的极光”“海市蜃楼”,对于这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让高一新生们兴趣盎然。之后,庄松林院士向学生们展示了光显示技术、光存储技术、光学传感技术、光伏光热发电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等六大技术和最新的光学研发成果,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了创新带来的令人惊叹的科技发展。“未来光学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生物和艺术领域。”伴随着庄松林的话音,一颗向往科学、崇尚工程素养的种子,悄然已经种下。

中新网上海10月11日电 (许婧 董真)“我自己很喜欢和年轻人相处,因为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打交道,可以保持对科研的热忱和学术敏感,因此我一直叮嘱团队的每个老师都不要有私心,多看年轻人的长处,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我们领域的‘后起之秀’。”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教师团队“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院长庄松林谈道。

带着这样的育人理念,2020年9月新学期,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创新开设了“院士创新班”,面向大二(2019级)所有专业的本科生进行招生,只要觉得“学有余力”,希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同学,都可以申请报名。学院还为“院士创新班”提供创新训练中心,配备科研创新和工程应用方面的优秀教师,每个课程模块的成绩以非标准答案进行考核。

“我一直很期待能走进实验室,看看科研‘大牛’们是怎么做实验的。去年一看到报名信息我就像被点燃了,这一年,老师带着我们聆听过院士讲坛、参与了科技论文写作,在实验过程中也提升了我的电子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这些‘课外’的内容非常的‘解渴’。”“院士创新班”学子王嘉栋感言道,就在2021年9月刚结束的全国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上,他和“院士创新班”的其他两位同学李文强、曹劲仪组队,在杨晖、隋国荣、胡锦浩等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从参赛的6.6万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夺取了“智能+”赛道中智能配送无人机赛项的全国第二名暨国赛金奖。

光学工程教师团队自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目前成员有120名(青年教师73名)。团队承接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发表高水平前沿论文500余篇(其中光学顶级期刊2篇研究论文);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示范单位,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项;通过德国ASIIN认证、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和中外学生全英混班教学建设等举措推动专业建设......4年来,团队共培养了1200余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创新拔尖人才。

这些团队近年来“硬核”实力的背后,是庄松林院士始终坚守的科技报国初心。如今,81岁的庄松林院士仍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始终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工程专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国际化素养的人才,为担负制造强国使命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团队成员不断追寻科学之“光”,国家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也不乏他们的身影。在云南文山,三七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寄托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为此,庄松林院士团队研发了太赫兹人参皂苷检测仪,能快速、精准地检测三七中的有效成分。太赫兹这束“光”在三七产业发展之路上发挥了硬核作用,助力文山产业扶贫。

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工作更有“价值”。“科研人员不能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我们要做的是‘有用’的科研,将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让科研成果既要具备引领性、创造性,又要具备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团队成员朱亦鸣教授谈道。

其实,光学工程教师团队早已将为学、为师、为人融入在工作科研的方方面面,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和引路人。每年开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院士论坛》都会准时开讲,作为这里的“熟面孔”,庄松林院士每次都会为同学们带去不同的“开学第一课”。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神秘的极光”“海市蜃楼”,对于这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让高一新生们兴趣盎然。之后,庄松林院士向学生们展示了光显示技术、光存储技术、光学传感技术、光伏光热发电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等六大技术和最新的光学研发成果,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了创新带来的令人惊叹的科技发展。“未来光学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生物和艺术领域。”伴随着庄松林的话音,一颗向往科学、崇尚工程素养的种子,悄然已经种下。

关键词: 路上 追梦 学生 照暖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