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形象“再造”与艺术“新生”: 千年国乐与现代传媒的相互碰撞与激发

新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传播关系与表达方式的迭代,移动互联网的兴发促成不同媒介之间发生从分离到融合的转向。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现的短视频已成为移动传播时代公众实现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与形式。近一段时间以来,众多短视频创作者自发性地以“国乐”作为优选的创作领域,让千年国乐与现代传媒实现相互碰撞与激发,探寻国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通点”、打造艺术内涵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点”、形塑文艺创作与新兴媒介的“契合点”。在海量优质短视频的加持下,国乐传播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亚文化圈层跃进主流文化视域,促成“国乐”形象“再造”与艺术“新生”。

科技向美、艺术下沉:

探寻国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通点”

“国乐”一词古已有之,广泛流行始于近代,其具有民族性,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气度与美德。短视频平台则彰显出鲜明的大众文化与“去中心化”的新型网络的内容生产过程。在传播领域,“去中心化”实质是信息资源的泛化与传播主体的下放,呈现着互联网时代全民参与、个性张扬的繁荣景象。如今,作为用户最主要的社交语言,兼备视听修辞的短视频凭借既丰富又通俗的表达方式迅速浸入现实生活并达到广泛扩散的效果,具备一种让用户“理性的委身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力量。

在短视频平台,大众文化权力实现广泛张扬与深度建构,“国乐”创作者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姿态进入到内容制作、观看与分享的生产线中。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媒介环境中,张扬着大众文化权力的个人主义不断崛起,科技平权的进步满足并表达了大众实现自我展示的需求与热爱,艺术下沉的鲜明景象赋予更广泛“国乐”创作者文化传播的空间,形塑出国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通点”。

为实现短视频艺术普及与全民美育,抖音短视频推出“DOU艺计划”,创作者可获得更多功能权限和流量激励,调动各行各业的“国乐”创作主体围绕马头琴、琵琶、二胡、唢呐、古筝等大众性的传统民族乐器,四胡、雁飞篪、弹布尔、扬琴、低音革胡、巴乌、柳琴等极具民族风情的乐器,以及《百鸟朝凤》《小河淌水》《十面埋伏》《康定情歌》等经典民乐展开创作,更为积极地进行拍摄、上传、分发作品。媒介生产的专业性与行业壁垒被消弭与打破,专业范式转向平民范式,传统影像的叙事逻辑转向生活化、场景式、非线性的内容建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参与式文化生态所催生的短视频奇观,极大地释放了“国乐”创作者的能量,激发了创作者通过创意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力和智慧,是一种融媒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景观。

跨界互动、无界融合:

打造艺术内涵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点”

青年一代,是文化自信的一代,也是张扬个性的一代。在流行文化催生的现代审美之下,青年一代对音乐的消费特征显著表现为崇尚跨界互动、偏爱无界融合。在传统认知中,“国乐”是在旧有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基础上创作而出的文艺产品,其文化内涵与精神表达已与现代审美的规律与属性相背离。但“国乐”自带的瞩目的叙事性元素与改造性空间,在流行文化、现代审美的沃土的滋养下,接续生发出跨界交融、艺术碰撞的创新火法。

流行文化是相对于高雅文化而言的,安东尼 · 吉登斯是这样定义流行文化的:“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者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在如今,承载着用户强烈的表达欲望的短视频,在信息的频繁流动中,扮演着社会生活特征、用户情感嬗变、文化迭代变迁记录者,映射出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流动变幻的面相,成为“流行文化”的制作单元与培育基地,进而实现“国乐”艺术内涵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短视频拥有立体化、多感官、强互动的特征,依据短视频应用软件的功能设计,国乐创作者可开展各类再加工流程,包括添加贴纸贴图、弹幕字幕、配乐配音、滤镜道具、表情符号等感官交互元素以及动画互动、抠图素材等特效设置。互动性叙事文本增进了情境的感知与经验的交流;短快、长慢的音乐节奏表达了向上、舒缓的心情;晦暗、明亮的画面色彩营造压抑、明快的氛围。经由数字时代的虚拟加工,从单一感官到视听结合,由原始呈现至多次加工,取材于传统“国乐”元素的叙事内容得到多元表达,让观看者处于富感官化的交互情境中,所营造的立体交互的体验场景带给用户富感官化的互动情境,绘声绘色、可看可听的“国乐”内容呈现增强用户的直观体验。诸如《芒种》《少年》《桥边姑娘》等借助现代化编曲,融合诗词、昆曲、古筝等元素的热门国乐作品在短视频的“包装”下,受到了大众尤其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一代的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让其在品味“国乐”文艺作品时感受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内在的东方神韵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带来的视听体验更可让观众深切触摸到文明跳动的脉搏。

碎片传播、社群共创:

形塑文艺创作与新兴媒介的“契合点”

在短视频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习惯发生改变,对文艺作品的追求与喜好也发生了由整体、精英、经典、厚重向个体、碎微、大众、便捷的变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国乐”作品在艺术化创作过程中理应适应“碎片化”的现代样态与属性,以直给逻辑,提炼内容、精简时长、高潮前置,以有效的视觉呈现、情绪释放,提升作品的传播价值。

西方心理学家奥斯瓦尔德 · 屈尔佩提出,在审美过程中,“抽象移情”之外还存在着“具体移情”。体量浓缩的短视频不仅具备以“短”见长的先天基因,还隐藏着“点”到为止后天优势。“短”形式不仅契合审美过程中“具体移情”的设定,事实上也符合现代人的媒介消费习惯。主打碎片化内容的“国乐”短视频将精华资源直接呈现,“点”到为止的叙事空间使得每个场景均带有“突发性”,激活了电视媒介长期培养下麻木的看客。

除了碎片化内容呈现与传播外,“国乐”作品的创作与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体的“契合点”还体现在分享与合作。正如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出的,“世界趋向于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通过共享和合作,产生出大于中心化组织的能量,整体优于部分之和”。“分享”是Web2.0 时代的象征。短视频创造出内容生产与分享的新秩序,在这一秩序的引领下,用户所具有的群体趣缘聚合的特质,让其对“国乐”的艺术魅力产生关注与共鸣,致使同一“国乐”主题的短视频在“视频圈”传播时引发群体效应。在“DOU艺计划”推行过程中,用户可参与抖音“人人都是艺术家”话题挑战,在这一“挑战”机制激发下,短视频平台可持续生成网络社群共创的波纹式扩散机制,传播过程也呈现不断社会化的现象。这时的短视频不仅是技术的创新与工具的使用,而正在重塑社会情景和“国乐”传播生态,掀起了大众接受国乐、欣赏国乐、传播国乐的高峰期。

一切艺术的演绎都暗含着当代人的思想。在千年国乐与短视频这一现代传媒的相互碰撞与激发下,短视频成为“国乐”不断寻求与观众、审美、历史平等对话的平台,从而将深厚的国乐文化内涵转变为生动的大众认知,并尝试运用多元短视频艺术表达手段,在无违和的历史底蕴内涵之上,紧扣当代主流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审美追求与情感话题,来达成“国乐”艺术与当下生活的共鸣,让传统国乐更加烛照现实,塑造“国乐”的创新语态与传播模式,促成“国乐”形象“再造”与艺术“新生”。(作者 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刘旭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短视频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