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知识与大众之间仍然存在鸿沟,同为人认知世界方式的互联网,能为艺术知识的传播做些什么?12月3日,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新华网召开“短视频与艺术、知识的传播”线上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短视频如何助力艺术与知识传播等问题进行交流。
图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薛静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薛静从学者视角,围绕短视频平台的知识传播与创新研究,分享了基于短视频使用的观察和认知。她认为,短视频在知识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位置和价值,能够打破知识圈层和阶层界限,让知识触及大众。
薛静引入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阐释观点,该模型将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为能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文本语言进行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则为难以文本化的知识,包括信仰、直觉、思维模式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互相作用、转化,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到传播和创造。
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体现出哪些特点?薛静从四个层面进行解答。
第一,显性知识的结合化。对短视频用户来说,通过检索查找知识类短视频可获取新知,而由于短视频平台兼具社交属性和智能推荐功能,相同领域爱好者便可聚集在知识话题下共同分享知识和优质资源,形成新的知识聚合。对短视频创作者来说,通过不断整合显性知识,可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知识内容增加,学者、教师等高知群体大规模入驻平台,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把系统知识分为小知识点,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生活现象解说背后原理,让用户感受到知识带来的欢欣和愉悦。短视频不但能让用户获取知识,也让创作者有意识地对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形成新思考,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背后的技法。通过总结传播效果佳的短视频蕴含的传播规律,创作者完成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技巧习得。
第三,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短视频能集中凝练表现艺术品的创作过程,让用户受到“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还能感受艺术家、创作者的精神世界。这与隐性知识不使用文字、图像或者视频方法直接表达,而是潜移默化习得的特征相合。随着人们不断深入数字时代,隐性知识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递,当代年轻人逐渐形成自我知识体系与对世界的深度认知。
第四,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显化。对于相对枯燥的知识而言,即使创作者的表达水平有限,在评论区也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留言,用户们正在用知识创造“新梗”。科学思考的能力就是一种隐性知识,在短视频中,它被还原到其诞生的土壤中,转为显性知识。例如抖音上的传统文化、戏曲、非遗等内容,鼓励人们练习、发挥、创作,让人们把隐性知识付于实践和应用,引导用户习得知识。
“凝固不变的知识容易被时代淘汰,流动起来、相互转化的知识才能像活水一样创造新活力。短视频作品时间很短,但背后长时间的制作,凝练的知识思考,赋予了轻量化作品深刻的价值。”薛静说。(文/谷雨)
关键词: 短视频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