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记录生活、学习知识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正逐渐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据共青团中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等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每年暑假期间,未成年人“防沉迷”话题都会成为热议话题,引起社会各方重视。让青少年如何度过充实、愉快、健康的暑期生活,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用好青少年模式,迎接短视频时代
【资料图】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意识到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防沉迷就是其中关键一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自去年6月1日实施以来,各有关部门采取多项务实举措,推进“网络保护”落实落细。各大短视频平台也纷纷上线“青少年模式”。
持续推进和不断加强网络防沉迷,一直也都是抖音长期工作重点。为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工具管理使用时间,倡导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去年9月起,抖音升级青少年防沉迷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在该模式下,用户每天只能使用不超过40分钟,且每天22时至次日6时之间不能使用。平台还对14-18岁实名用户提供内容推荐、社交、搜索等方面更多安全保护,如互相关注才可发送私信。《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每天发出上亿次适度使用提醒,46%被提醒用户使用时长明显下降。
短视频平台推出防沉迷机制,是平台在商业盈利小系统和社会价值大系统之间做出的选择,体现了平台牺牲用户时长换取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需要短视频行业共同努力。
疏而导之,内容亟待上新、向善
与此同时,当下的网络空间绝不仅仅是娱乐空间,理应成为青少年学习、社交的重要场地。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青少年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出现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是很正常的事情。青少年模式从开始构建到正式上线,时间并不长,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短视频平台在加强网络防沉迷的同时,更需要优化内容池的建设,不断推出有益内容,促进青少年个体化的学习及知识的普惠。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认为,短视频是实现知识普惠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很多老师讲诗词不够生动形象,孩子们肯定是不愿意听的。要是能把这些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吸收我们古人讲解诗词的优点,结合一些现代的方法,学生就能在无形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据了解,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上线后,各大短视频平台都构建了专属的内容池,侧重为青少年提供课程教学、书法绘画、亲子教育、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暑假期间,抖音推出“科学一小时”“院士开讲”等多场科普直播,在青少年模式内上线“暑期”频道等,持续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适龄内容。
“防沉迷”还需要各界勠力同心
应当承认,青少年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沉迷以及防沉迷是一场长久战、拉锯战,不能朝夕完成。
更关键的要靠家长与学校一起努力——家长及时给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也要想办法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更要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尤其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的背景下,学校、家庭与社会需要有效联结与合力,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和短视频、防沉迷的各方主体责任。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家庭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多方关注,夯实平台责任、多方严控网络环境,从而给未成年人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文/郑伟)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