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每日焦点!寻找“微笑天使”用到哪些“科技眼”

9月20日7:30,初秋的长江江畔略带寒凉,江风掀起的细浪沾衣欲湿。长江扬州段仪征码头,中国渔政031、038两艘科考船已经带好一天的补给,准备继续起航。

9月19日,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这次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的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


(资料图片)

038科考船的后甲板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正在带领团队准备科考器材,10分钟不到,大家已按照分工各就各位。

长江江豚素有“微笑天使”之称,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也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

本次科考范围包括长江干流中下游段约1600公里江段,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及部分长江支流江段,由120余名考察队员、20余艘渔政船艇同步实施。在此次科学考察中,有哪些科技助力?

目视与自动影像辅助考察,捕捉江豚水上出没讯号

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面宽阔,风浪较大,此次科考使用的渔政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专业改造,搭建了专门的观察平台。

在观察平台上,3名考察队员正在用望远镜观察江豚,每人身着救生衣,背后系有安全绳,由于是船上观察,为减轻风浪、船体晃动等影响,每个望远镜下均有一个简易的木质支撑,3人负责3个不同角度,一人负责数据记录。

“目视考察是科学考察中最核心的部分,采用截线抽样法。”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豚类专家陈炳耀告诉记者,“由于每个考察队员的体能、目测范围等存在一定差异,为保持精力充沛,他们每半个小时轮换一次位置,换下来的队员要及时休息,补充能量。科考前我们对所有队员都进行了专业培训。”

目视考察的同时,考察船前方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也会采集影像资料,同步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岸线、航运等环境信息。

此次新尝试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辅以后期人工智能(AI)识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队员观察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数量估算误差,有助于客观记录和分析长江江豚种群现状。

被动声学监测和环境DNA分析技术,寻觅江豚水下踪迹

水上考察借助目视和自动影像辅助系统开展,水下考察则主要运用了被动声学监测和环境DNA分析技术。

王克雄和同事一起将声呐设备用拖绳放入江中,并向记者介绍道:“被动声学考察主要是将收声声呐系统放入水中,声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收集信号判断周边水域有没有江豚,这部分占用内存少,但不能全过程收悉声波;还有一部分是持续收集声波,能够形成一天的波形记录;两部分结合,可以有效判断江豚分布和数量。”

在031科考船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郑劲松研究员正在使用采水器采集水样,他介绍,环境DNA分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物种监测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对长江干流水样的连续采样,获取水样中残留的水生生物种类信息。基于不同水域的江豚分布与相对密度等信息,有助于对长江江豚分布数量极少江段的分布信息进行补充。

“科考038,我是031,请报水深航速。”

“038收到,水深16米,距离岸边300米,航速14.8公里每小时。”

“请保持当前航速继续前行。”

科考过程中,031、038之间类似的通话持续不断。

陈炳耀介绍,目视考察法要求两船前后出发时间间隔半小时左右,或间距5公里,避免观察上的相互干扰与重复计数,船速保持在每小时14—15公里最佳。科考船之间通过相互提醒来确保方式方法的一致性。

随着科考船不断行进,王克雄感慨:“这次科学考察比以往几次感觉要好很多,一方面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得益于长江十年禁渔,以往科学考察期间江上有很多渔船,水下还有网具,科考船经常出现通行难,现在畅通无阻,也大大提高了科考效率。”(记者 金 凤)

关键词: 长江江豚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