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科技人才兴粮兴储正当时

一碗粮食从田地走上餐桌,每一步都不能轻言过关。随着人们的需求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放心”跃升,粮食产业向安全、绿色、智能、精细仓储方向发展,转型升级正在加速。

小满时节,2019年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在南京启动。在这场粮食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事上,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兴粮兴储下好“一盘棋”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始终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细化兴粮政策,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5月《关于“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粮食系统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培育改革发展新动能。

一年来,逐渐完善的政策体系激发了行业新活力。湖南省启动新增粮油千亿产值倍增计划;山西、四川、浙江、江苏等省份共建研究院实验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安徽培育行业高新技术企业5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5个;天府菜油、吉林大米、江苏稻米、广西粮油等创新联盟促进产业升级;十万余名基层职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首批全国粮食行业领军人才获选拔培养……各项成绩引人瞩目。

在本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科技“三对接”活动中, 10余项储粮食科技成果的公开发布,41家单位涉及34个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9980万元。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推广,院士工作站建设、科研合作、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合作意向的达成,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

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科技和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会代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学校、企业代表积极交流有益尝试和先进经验,共同探讨兴粮兴储的工作思路。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指出,立足新职能新形势,还需聚焦发力,强化投入、服务、政策和环境保障,为科技人才兴粮兴储提供坚强保障。

让“粮工巧匠”不再“冷门”

当前,高层次人才匮乏依然是制约我国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粮食产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的“智力支持”,还有赖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眼界、实力和坚持。

从国家和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和技术服务。

南京财经大学素有服务于粮食流通行业的办学传统。校长程永波介绍,学校已形成全链条的粮食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培养输本硕博层次的专门人才,面向粮食流通行业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学校着力打造粮食行业的“人才特区”,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从高校对粮食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来看,我们学校做的是不错的”,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院长曹宝明认为,此次活动选择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也体现了学校一直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的坚持和努力,期待未来国家政策措施能更多地向粮食科研和人才培育倾斜。

打造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提质增效

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表现积极。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粮食监管信息化技术研发,推进安全仓储技术创新;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聚焦粮油营养健康、仓储物流、适度加工、产品创新等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行业“龙头”带动了科研与转化联通互动的“龙抬头”。

注重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投入,围绕行业增长点不断研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使一批企业脱颖而出。

北京东方孚德技术发展中心研发的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使国内粮食企业得以大规模采用国际先进的品质检测和低温储粮技术。如今企业的部分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显著提高了小麦和大米品质检验技术水平。

企业与科研单位深化产学研合作,人才、资金、项目的整合增强了协同创新优势。

中竞同创能源环境科技集团与郑州中粮科研设计院、北京大学工学院合作研发的粮食烘干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经测试总体节能率提高到16%。项目负责人高建芝表示,该项目成果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实现了降尘减污,改善了工作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推动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是一项系统工程。聚集资源,优化环境,保证科技和人才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还需各方努力。“依靠创新驱动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更需大有作为。”张务锋说。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2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