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古明地恋(何林) 知乎软体动物知名科普博主
用动物来帮助人类工作的事情古已有之。从最早的狗看门猫捕鼠,到后来的利用鸟类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甚至屎壳郎都曾经被人类“请”去治理相关的畜牧业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澳大利亚是一个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牛羊类粪便在草原上经过长期的风干,最终会压住牧草,导致牧草枯死。并且会导致苍蝇等害虫聚集,对人类百害而无一利。
(资料图片)
为此,澳大利亚就通过引进我国的屎壳郎去处理牛羊粪便泛滥的情况,效果十分显著。
袋鼠来源丨pixabay
但是,你听说过,控制一座城市水阀门如此重大的任务,其实也可以交给一种动物来解决吗?不仅如此,这种动物甚至还肩负着监测饮用水质量的重大职责?
最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动物居然是没有脑子的蛤蜊!
职责重大的蛤蜊
蛤蜊,是软体动物中双壳类的泛称。大家都知道,蛤蜊是一种水生软体动物,肉质鲜嫩美味,营养丰富,我们通常见到的蛤蜊大多是以爆炒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以至于让人听到就食指大动。
来源丨pixabay
听起来身世甚至有些“凄惨”的蛤蜊君们,居然还可以帮助人类通过它们天然拥有的能力去检测水质是否符合标准!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蛤蜊们对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水中污染物超过一定标准时,蛤蜊会感觉到“不舒服”,继而闭上自己的贝壳。
但是这种检测水质的方法靠谱吗?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实际上,当然靠谱。
这种方法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累积观察与测试的,波兰华沙的自来水处理厂就采用了同为双壳类的河蚌来监测水质。
河蚌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只生活在非常干净的水里,只把贝壳打开一条小缝用来觅食和排泄,如果发现水中有任何危险或者刺激性物质,它们就会立即关闭贝壳。
来源丨pixabay
在研究和观察中,科学家们发现河蚌随水质的变化开关贝壳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在稳定的环境中,没有其他生物或者外来物的干扰下,贝壳不会随着它们的“心情”随意开关,这也就为贝类检测水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且为了避免某一只蚌出现意外情况测量不准确给出错误信号,科学家通过一次排列八只河蚌来进行检测。当有四只河蚌的贝壳关闭时,就可以认为水质出了问题,水中出现了较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可以将整个城市的水阀门关闭。可以说在此环节中河蚌们肩负着最为关键的一环,责任重大。
蛤蜊们的工作过程
正常情况下,每只河蚌每小时可以过滤并且分析1.5升水的水质,虽然在自然中的河蚌天然生活在流动性大的水环境中,但要适应监测城市饮用水环境问题的工作,每天面对如此大流量的水,还需要挑选出具有适应性的河蚌。
来源丨见水印
而且每一批被从河流中选出的河蚌,都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这样的“适应训练”大概要持续两周,河蚌们才能完全适应在水箱中的生活,开始为人类“以身试毒”。
每个肩负着监测水质问题的河蚌,都要被放进特制的水槽中,水槽中的水是实时流进城市的水的一部分。水槽连接系统控制器,控制器连接电脑,并且将蚌的实时状态发送给计算机。
来源丨见水印
当多只蚌发现水质被污染并关闭自身贝壳时,控制器会立刻将此信息发给计算机,计算机发送关闭指令给水阀门,水阀门接受到指令后就会将阀门关闭,以此切断被污染的水,阻止它们流进城市供水系统。
但人类工作都需要休息,何况是河蚌?对不同水质总要有一个适应期,让它们一直处于“工作”状态”,面对多种不同的水质变换,它们就需要判断这些水是否符合自己对水质的需求从而一直进行过滤以及“分析”。甚至在长期的影响下,河蚌有可能已经习惯了存在污染的水质,这样的河蚌还能否准确识别水中的污染物质呢?
来源丨tingclass.net
因此,科学家们不会让一批河蚌一直工作。根据波兰的经验,一批河蚌最多“工作”三个月,就要“退休”换班。
退休下来的河蚌会被放回挑选到它们的河流湖泊,而且已经为城市作过贡献的河蚌会被做上相应的标记,以此来提醒前来挑选河蚌的工作人员此河蚌已经“退休”,请让它们好好享受“养老”生活,不要再把它们带到餐桌上“再就业”啦。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