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德国首先将弹道导弹投入实用。相比于其他的远程攻击手段,弹道导弹的飞行顶点高,动力强劲,载荷惊人,成为了二战期间对盟军的重要威胁之一。而在二战结束后,弹道导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空间探索领域。苏联随后于1957年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卫星1号。随着通讯、侦察技术不断登上卫星平台,如何打击卫星,就成为了各国广泛研究的问题。而美国和苏联,作为冷战中当之无愧的两极,在反卫星武器的发展上投入资源最多,也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工程学奇迹。
【资料图】
太空第一响
1958年8月1日夜间,美国约翰斯顿环礁,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76.8公里的高度引爆了一枚388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将白天变成了黑夜。与预期不同,美国国防核机构和相关部门的防御性措施主要围绕着闪盲症核视网膜灼伤,但事实上主要的损害来自于电磁脉冲:数百公里外的萨摩亚和檀香山见证了辉煌的极光,高空引爆的核武器严重影响了电离层,中断通讯长达6个小时,澳大利亚停电6小时,夏威夷停电2小时。
图为高空核试验的爆炸火球(网图来源)
在这次太空核爆后,美国空军发现了超高空引爆核武器可能的杀伤力和反卫星能力,基于1958年的实验结果,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于1962年7月发起了“海星”测试,在约翰斯顿环礁31公里的高度上引爆了一枚140万吨TNT当量的W49核弹头。电磁脉冲的效果远远的超过了原子能委员会的预期,导致1450公里外的夏威夷遭到电磁脉冲攻击,严重影响了市政照明和通信。电磁脉冲和扩散到大气层外的辐射尘导形成了庞大的辐射带,直接导致了三枚低轨道民用卫星停止工作,并且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导致另外三枚卫星失能,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反卫星攻击。
图为海星实验产生的极光(网图来源)
基于高空核试验的经验,美国于1958年开始授予马丁公司合同开始开发WS-199B“大胆猎户座”导弹,其目的是基于现有载具开发针对低轨道卫星的打击能力。1959年,10月13日,美国空军成功用“大胆猎户座”模拟拦截了探索者13号卫星,通过了距离目标仅6.4公里的位置。对于一枚使用核弹头,依靠电磁脉冲效应、辐射摧毁目标的反卫星武器来说,这个距离已经足够完成对目标的摧毁。对于1950年代的技术来说,“大胆猎手”已经是相当高的水平。弹药从B-47轰炸机上发射,既可以节省导弹的燃料,也可以快速部署在现有的平台上针对新近发射的卫星进行打击。然而,“大胆猎手”从未搭载核弹头进行过完全能力实验。高空核爆炸的风险和污染有目共睹,在1950-1960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可靠的、低附带损伤的反卫星任务,依然非常困难。
图为1450公里外檀香山看到的海星实验,当时为夜间(网图来源)
铁幕彼岸
作为冷战的另外一极,美国在1962年的高空核试验吸引了苏联的广泛关注。早在实验开始前,苏联的科考船已经进入约翰斯顿环礁和萨摩亚收集数据。1962年10月22日,苏联在290公里的高空引爆了一枚30万吨TNT当量的核武器。基于美国高空核试验的经验,苏联科学家对570公里长度的电话线进行检测,以衡量电磁脉冲效应造成的伤害。
图为苏联A-350导弹发射阵地(网图来源)
1956年,苏联开始研发A反弹道导弹系统。1957年,该系统使用V-1000拦截弹进行了首次测试。然而,V-1000的配套系统迟迟没有完工,导弹的战备状态也不甚理想,直到1961年才进行了首次成功的反弹道导弹拦截测试。作为后继者,A-35系统于1959年开始研发,配套A-350拦截弹,使用核弹头进行拦截。A-350拦截弹使用200-3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作为杀伤手段,可以将弹头以4马赫发射到120公里高度的外逸层,不仅具备了对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同时具备了打击低轨道航天器的能力。1967年,A-35系统首个测试站点完成部署,同时具备了拦截导弹和打击经过莫斯科上空的敌对航天器能力。但是,同样由于核战斗部带来的严重附带损伤,在莫斯科执行对航天器的打击任务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电磁脉冲,严重影响莫斯科地区的生产生活。
使用核武器攻击卫星是人类早期在反卫星武器开发上的一次艰难尝试。相比于此后产生的多种手段,核武器反卫星有着极为恐怖的附带损伤和严重的政治后果。在微电子技术尚不发达,动能弹头难以精准命中目标的时代,核战斗部几乎是唯一可靠的选择。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反卫星武器,最终走向了高精度常规杀伤的时代。
作者简介:黄天,媒体工作者,主要从事军事、科普相关媒体工作,长期研究冷战军事科技发展历程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黄 天 (海东青科创团队)
审核专家:东海(中国航天工作者)
策划:金 赫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