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尼古丁竟是长寿药?警惕颠覆性研究之坑

自媒体的兴起缩短了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普通民众的距离,而这种距离的拉近并未提升民众的科学认识水平,反而加深了原有的混乱。

撰文 | 王晨光(生物学博士、前协和医学院教授)

今年3月份,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李翔团队一篇论文在自媒体掀起一次讨论的小高潮。


(资料图)

这篇论文的研究结论用学术语言可总结如下(对学术名词有距离感的读者可暂时跳过):尼古丁能结合细胞内的一个分子SIRT1,让NAMPT去乙酰化,改善NAMPT活性,增加NAD+合成。通过这一机制,尼古丁可以刺激神经发生、抑制神经炎症、保护器官免受氧化应激和端粒缩短的影响,改善细胞能量代谢紊乱,让与年龄有关的退化和认知能力下降得以延迟。

用大白话总结,那就是“低剂量尼古丁可延长寿命”。

谁都知道抽烟有害,而新研究居然发现单纯摄入微量尼古丁反而有益,这似乎意味着每天有限地抽几口电子烟,或者是接受尼古丁贴片,或许真能延年益寿?其次,一些植物(尤其是原本含有毒性成分茄碱、龙葵碱的茄科植物)天然含有尼古丁,这一新发现是不是能证明它们有利于健康?围绕着这两大“利好”,自媒体展开了自嗨、讨论和争吵。

与自媒体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篇具有颠覆性结论的论文面世已有三个月,科学界对此却反应冷淡。其原因何在?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类“标新立异”的研究?

在笔者看来,此事典型地反映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困局:自媒体的兴起缩短了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普通民众的距离,而这种距离的拉近并未提升民众的科学认识水平,反而加深了原有的混乱。

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

实际上,李翔的这篇论文结论并不“孤单”,若干年来在各种论坛和自媒体平台上早已充斥着大量为尼古丁“翻案”的文字,列举出尼古丁有益健康、甚至能够治疗疾病的种种好处。比如之前有研究表明,尼古丁可以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改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动症症状,对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另有研究发现,尼古丁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导致的症状。

这些都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基础研究,并不是对尼古丁的全面评估。但这些结论却被一些人片面理解,甚至把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全部归因于烟草中的其它成分。即使是那些认可烟草有害健康的人们,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同意造成危害的是烟草中的其它成分,而不是尼古丁,这也是电子烟倡导者长期坚持的论调。尼古丁不仅存在于烟草制品中,还以其它形式出现,除了电子烟还有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贴片等。

有关尼古丁能延年益寿的研究正是在部分民众的这种认识基础上开展的。

暂时抛开之前研究所证实的尼古丁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假设这篇文章的结果可靠、结论成立,是否就能够通过摄取尼古丁改善健康、延年益寿?

依然不能。尼古丁延年益寿的新结论是建立在另外一个没有根基的旧证据基础上的,那就是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可延年益寿。NMN和尼古丁有何关联?请再回到本文第一段对李翔团队论文的总结文字,NMN正是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催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生物合成的产物之一。

NMN能够延年益寿这一论断来自十年前哈佛大学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博士领导的一项研究,其研究团队报道了NMN能够延长小鼠的寿命。转眼间,各种含NMN成分的可食产品在国内外网站上以“长寿药”的身份登堂入室,其高大上的姿态臣服了一众怀有长生不老梦想的虔诚人们。

但仔细分析证据,辛克莱所有NMN延长寿命的研究都是在小鼠、线虫等非人体进行的。尽管辛克莱博士的结论再次引爆民众对长寿的期待并为之付出行动(购买辛克莱博士打着哈佛大学的名义推出的各种长寿产品),科学界对此却表现冷谈,甚至有不少科学家公开出面表达反对意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衰老研究所衰老生物学部主任菲利普(Felipe Sierra)博士对此的评价为“The bottom line is I don’t try any of these things. Why don’t I? Because I’m not a mouse”(底线是我不尝试任何这类东西。我为什么不(尝试)?因为我不是小鼠)。

科学研究有一原则,即“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无论是NMN还是尼古丁,要判定其真能延年益寿,显然都还需要更加强大的证据。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事实是:科学界早已有足够夯实的研究证据证明,尼古丁本身就是一种有毒物质,对健康有害。无论是通过烟草还是其它形式摄入,都存在一定的毒性。

首先是其成瘾性。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无论是通过吸烟还是其它途径摄入,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依赖。尼古丁成瘾使得戒断变得困难,可能引发戒断症状。

其次,尼古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兴奋剂,短期使用可以让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强、心理兴奋和警觉性增加。然而,长期和过量使用尼古丁却会导致中毒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肉抽搐和呼吸困难等。

第三,尼古丁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和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摄入过量尼古丁还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也有证据表明尼古丁是一种致癌物质,尽管与吸烟相比,非烟草形式摄入尼古丁的致癌风险较低。

面对医学新研究,需要“让子弹先飞一会”

“低剂量尼古丁延年益寿”的新研究甫一出现,便有不少朋友转发给笔者并询问其真实性、可信度。论文通讯作者李翔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基于他的这项研究在“吃”方面给出了建议:“不排斥吃茄科植物,可以适当吃一点,番茄、辣椒、土豆、茄子等等”。李翔教授想必是把这类含有尼古丁的菜蔬当成了可延年益寿的食补佳品,建议的背后,显然是充分相信他的团队在细胞和小鼠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对人类也同样适用。

从一项非人体实验得到的结论扩展到人体,并给予饮食建议,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从给民众带来的影响角度看,这与张悟本的绿豆汤治百病和林光常的红薯抗癌没什么不同。

那么,作为非专业内的普通民众,该如何认识这类研究结果?

每天,全球各地的科学期刊会发表大量关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新发现,其中一些会涉及健康、医疗和药物研发或临床进展。这些研究成果通常也是健康领域新闻报道的来源,尤其在自媒体时代,很多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人们往往会从发布的消息中寻找对维护健康或者治疗疾病有利的信息。

但是,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民众而言,理解一篇科学论文所描述的研究内容并且能对结果做出正确判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笔者不建议普通民众从新发表的科学论文中获取那些最新的、关于健康医学的知识。即便某项研究涉及自身利益(比如癌症患者恰好发现自己所患癌症的治疗进展),也要慎重对待,可以考虑向有专业背景的亲友咨询。如果对此有特别兴趣,确实想全面了解某种疾病的最新医学进展,建议先从理解科学论文开始。只有了解一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懂得那些专业术语,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一篇科学论文所呈现的内容,并做出这些内容是否对健康决策有帮助的判断。

不像演艺界动辄有惊人耳目的重磅新闻,科学研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鲜有惊天绝世的发现和发明。即便如新冠mRNA疫苗快速上市,也是历经30年潜心研究、多学科领域同步进展的结果。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在一开始并不引人注目。这是因为,无论在哪个领域,理解前沿研究的内容本身就对公众构成了很大的挑战。由此甚至可以总结:越是那些被普通民众容易理解的“重磅”研究进展,往往越是经不起推敲。

从生物医学最新进展转化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以新近上市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为例,研发期长达半个多世纪。一个有希望的筛选期药物,即使体外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验证有效,到真正临床上市平均也要10年以上,其中开展临床试验最后未能上市的又占了绝对多数,能够上市的无疑是凤毛麟角。

中国有句老话,久病成医。无论是患者还是其家人,在忍受病痛折磨时去寻找最新的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出于实际效果考量,我们不能鼓励那些不具有专业知识的民众从最新研究成果中寻求治疗手段,改变或者放弃现有的治疗方案。

披上科学外衣,不老神药依然是个坑

与病人及家属企图从新研究中寻找治疗方式不同,另有一些人,每天浏览新进展的目的是从浩瀚的论文中找寻那些支持自己认识的研究结果。这就造成了当前的一种怪象,民众一方面试图从科学研究中寻求支持自己理念的答案,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攻击和诋毁不合己见的科学进展。当这种思维被某些所谓的科学人士接纳时,就可能会危及社会:为支持传统理念而用科学手段去拼凑证据,出现诸如以“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指导现代药物开发的奇闻;无视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却去强调以替代疗法为中心的整合医学;大讲医学的哲学概念,不惜作假也要支持符合其“哲学思考”的研究结论。

这种思维体现在普通民众身上时,带来的则可能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当一位痴迷减肥者看到某种靠吃也能减肥的方法,当尝试过各种治疗手段无效后发现一款新的癌症疗法,当抽烟者纠结于戒烟的戒断反应时看到一篇论文说烟草中某种原本有害的成分却对健康有益,当酗酒者发现有研究论文支持某种酒可以护肝……这些“需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市场,同时也制造了这个群体的焦虑。

“长寿药”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近年来,声称能够延年益寿的神药层出不穷,其中有世界级研究机构和国际级名人的加持,更不缺狂热民众的追随。NMN之外,白藜芦醇、二甲双胍等神药也轮番登场。人们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寻找延年益寿的“良方”,无论这些研究结果是来自线虫、果蝇还是小鼠(为实验对象),只要能延长寿命,就不乏有勇气的尝试者。

然而事与愿违,这些神药和良方毫无例外地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让信徒们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真实情况是,所有这些“神药”除了发明人的个人证言,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证据支持服用它们可以改善生命体征(变年轻)。即使是个人证言,变年轻的标准也可以是自己设定的。正如倡导NMN可延年益寿的辛克莱博士,在大力推广NMN产品的同时,还自定标准开发了一款能检测一个人“健康年龄”的应用程序。

同一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本来已被充分证据证明有害健康的东西却被有意隐瞒,甚至还挖掘出对健康的积极影响来。如某种酒可以保护肝脏和胰腺、降低肝癌发生,或者能够帮助降低血糖,这样的结果甚至还会堂而皇之地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中国工程院某院士还提出过惊人理论,把药物加入烟草让患者抽,烟气可直达胸肺,治疗肺部疾病,还能被血管吸收到达全身。

诚然,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解决现实问题;医学科学的最终目标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病因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取得进展,进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然而具体到任意一位研究人员,他(她)眼前能做的只能是通过严谨的观察、实验和分析,积累证据来验证或证伪某一假设或理论;要让具体成果从实验室走上临床,还需要逾越很宽的一道鸿沟,而这往往不是研究者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Yang L., et al. Nicotine rebalances NAD+ homeostasis and improves aging-related symptoms in male mice by enhancing NAMPT activity. Nat Commun. 2023 Feb 17;14(1):900.

2. Benowitz NL. Pharmacology of nicotine: addiction, smoking-induced disease, and therapeutics.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2009;49:57-71

3. Siqueira LM; COMMITTEE ON SUBSTANCE USE AND PREVENTION. Nicotine and Tobacco as Substances of Abu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7 Jan;139(1)

4. "Nicotine and Health" (2014) -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审核:李长青

科学辟谣 x 返朴 联合出品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2

推荐阅读

水库大坝安全不容忽视

· 2023-06-22 06:56:16

神剑号_焦点资讯

· 2023-06-22 06:08:06

当前讯息:语保网 语宝网

· 2023-06-22 03:10:38

goose复数写法_goose复数

· 2023-06-21 21:48:0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3c.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科技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