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供图
惊蛰的天气特点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除东北、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春雷响,万物长”,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作者供图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作者供图
惊蛰农事活动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中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渐次开始春耕。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水稻日均气温稳定在8℃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旱育秧。
惊蛰民俗
惊蛰民俗众多,比如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等等。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蒙鼓皮。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惊蛰养生
民谚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是因为这个季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变化快,在这个时节里,江南的“倒春寒”现象要一直延续到惊蛰的最后几天,而北方的寒冷气候则时间还要更长一些,所以“春捂”在此节气中还很重要。 食疗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补气、补肾益肺的食物,比如怀山药、鲈鱼、猪肚、茯苓、白扁豆、鲤鱼、花生、板栗、大枣等,经常换着花样的吃。惊蛰时节也是很适合进行运动健身的季节。在上午进行适当的运动,但是运动之前应做好热身运动。运动时大汗对于阳气是一个消耗,所以运动时达到微汗就可以,不要剧烈,需要循序渐进。
作者:杜传耀,系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高级工程师
策划:蔡琳、肖春芳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6